东西问丨王学典:警惕文明隔阂恶化为意识形态对抗
中新社济南7月8日电 题:警惕文明隔阂恶化为意识形态对抗
——写在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召开之际
作者 王学典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东西典警对抗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问丨王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当前,惕文世界正进入新的明隔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诸多共同挑战。阂恶化在此背景下,意识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为主题的形态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聚焦探讨人类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东西典警对抗具有深刻的问丨王学现实意义。深刻理解并处理好文明间关系,惕文积极推动文明对话,明隔对于弥合分歧、阂恶化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至关重要。意识在当今时代,形态文明对话不仅具备深厚现实基础,东西典警对抗也彰显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文明的二重属性是构成文明多样性的哲学基础
任何文明的存在都同时具备时间和空间二重属性。文明的时间属性即时代性,与所处时代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紧密相关,标识着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差异,因而使文明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的分野。
文明的空间属性即民族性,源于特定地域的人文精神与历史实践。每一种文明都是民族生生不息、文脉相传的产物,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生存智慧,蕴含着跨越地域、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正如中华文明以“王者无外”“和而不同”的理念处理多民族关系,依靠文化认同而非武力强权维系延续,其包容性特质彰显空间属性的深刻力量。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以庞朴为代表)明确提出文明的空间属性即民族性,强调文明绝非一元而是多元的,每种模式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发现彻底颠覆“先进文明取代落后文明”的单线史观,为传统与文化的存续奠定合理性。无论东方文明或西方文明,各有其古代与现代的不同时间属性;无论古代文明或现代文明,也各有东方与西方的不同空间属性。两种属性共同构成文明多样性的哲学基础,使人类文明百花园的构想成为可能。
文明二重属性的内在张力成就文明对话的现实可能
文明二重属性的辩证关系,为对话提供了历史逻辑与现实条件。
在传统社会,受地理隔绝与生产力水平限制,文明间的时代性差异尚不显著。此时文明交流呈现自发状态:族群迁徙、商贸往来与文化互渗形成特定的“对话”模式,使空间属性即民族性的客观作用得以彰显。
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包容实践,证明不同质文明可以通过非强制方式实现共生。
大航海时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文明的碾压性优势颠覆传统格局。殖民扩张虽以暴力形式强迫众多非西方文明接受现代化改造,客观上却打破地理藩篱,迫使各文明在碰撞中认知时代落差的关键作用。尽管这种“转型”常伴随文明断层之痛,却也催生了“被动式对话”的初始形态。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自觉,是在充分认知文明时代属性基础上,对空间属性的主动发现与重视。这是因为,西方文明在生产力空前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其所孕育的深刻内在矛盾也在不断积累,从周期性经济危机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发达的西方文明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反而给人类造成了更大灾难,迫使人们开始全面反思西方文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根源在哪里。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演化出的众多不同文明,每一种文明都代表着人类为克服生存困境而选择的智慧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人们对文明现代化课题的思考,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颠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更加赋予文明对话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科技革命正建构着文明互鉴的全球性基础设施,使平等、高效、多维度的对话成为时代潮流。
应对共同挑战彰显文明对话的时代必要性
当今人类正面临二战后最严峻的挑战:阵营对抗激化,地缘冲突频发,全球安全风险叠加放大。造成危机的深层原因,恰在于不同文明间未能实现真正地理解、尊重与信任。不理解其他文明,则固步自封、自设藩篱;不尊重其他文明,则以优越感强加价值观;不信任其他文明,则以零和思维排斥打压。三者层层递进,使文明隔阂恶化为意识形态对抗。要完善全球治理,亟须通过对话破解“文明相处之道”的世纪难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认为,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化是挑战与应战的结果。
实际上,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证明,世界历史曾存在过无数的文明。大浪淘沙,那些体量较小的文明绝大部分已经灭绝,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几个超大体量、超大规模的文明体,而这些大型的文明体相互匹敌,谁也不能吃掉谁,谁也无法取代谁,谁也不能消化谁,谁也难以同化谁。这就是今天的现状。彼此和谐相处,交流互鉴,才能使作为整体的人类文明获得永续发展,而且,在这些不同文明体之间展开对话,实现互鉴,可能还是这些文明形态之间碰撞交往成本最低的方式。
从文明存续规律看,文明对话是维护多样性、实现人类精神繁荣的前提。文明的民族性孕育独特的美学体系、伦理法则与认知模式,构成文明独特性的基因图谱。如果文明丧失多样性,清一色的人类精神家园也必将沦为文化荒漠。地理环境塑造的差异性生产生活方式,熔铸为各文明特有的价值内核。只有坚守对话原则,才能使多元文明在流动与碰撞中焕发新的生机,延续人类精神的创造伟力。
从现代性发展维度看,文明对话是破解发展鸿沟的必由之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单一性神话已被中国实践证伪。当代中国继承“责任为先、集体至上、和合共生”的东方伦理基因,开创非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路径,证明现代文明绝非单一形态。各文明需通过对话互鉴,探索契合本土文脉的发展方案:在时间属性上借鉴先进生产力,在空间属性上发扬传统价值,最终实现“旧邦新命”的历史转型。唯有如此,方能弥合发展断层,实现多元文明的共荣共生。
拓宽交流平台、增进相互理解是推进文明互鉴的现实路径
建构有效的文明对话机制,需依托多维度实践:
学术对话是理论深化的核心渠道。应倡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推进跨文明学术合作:如儒学与自由主义对话揭示制度伦理的互补性,儒伊对话探索宗教文明的和谐基础等。
人文交流是情感联结的关键纽带。通过文艺作品展演、青年学者文化研习营、非遗体验等形式,使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美学。尤其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沉浸式文化交流产品,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文明的“具身化”传播。
民间交往是文明对话的根基。我们应当支持城市缔结文明对话伙伴关系,鼓励教育机构开设多元文明通识课程,推动跨国企业建立文化融合管理制度。在人工智能伦理、生态治理等新领域创设文明协同机制,使对话从理念层面向解决人类共同挑战的实践维度延伸。(完)
作者简介:
王学典,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名誉主编、《孔子研究》主编;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
(责任编辑:焦点)
-
中新社贵阳7月8日电 (记者 张伟)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下称论坛)达成《2025贵阳共识》,发布94个贵州省绿色产业招商项目,引资总额共计829.19亿元(人民币,下同),现场签约项目7个 ...[详细]
-
中新社杭州7月8日电 (曹丹)“相无古今——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8日在浙江杭州开幕。“壁画上的飞天衣袂飘飘,我甚至能感受到颜料剥落的质感!”在这场由“实物+数字沉浸体验”组成的数字盛宴上,来自内蒙古 ...[详细]
-
中新网海口7月8日电 (记者 王晓斌)记者近日探访海南多地红树林保护区发现,海南开始着手系统性治理红树林外来物种。从三亚青梅港到陵水新村潟湖,拉关木等外来物种的清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一场乡土树种“反攻 ...[详细]
-
2025空天信息大会在合肥开幕 业界“论剑”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
中新网合肥7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 张俊)2025空天信息大会暨中科星图生态发展大会7月8日在安徽合肥开幕,聚焦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空天信息等领域产业发展和前沿方向,吸引业界逾2000名代表参会, ...[详细]
-
中新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 刘越)临近中午,武汉襄阳东站的12306网络订餐配送中心一派繁忙。“酸菜卤肉饭、椒香脆皮鸡腿堡、安格斯肥牛饭!”在这个诞生不足一月的配送中心里,装箱、打单子的指令此起彼伏, ...[详细]
-
中新社柏林7月8日电(记者 马秀秀)德国初创企业协会与数据服务机构Startupdetector于8日联合发布的《下一代——在德国新成立的初创企业》系列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德国新成立的初创企业 ...[详细]
-
中新社北京7月9日电 综合消息:以色列军方当地时间8日对黎巴嫩北部城市的黎波里发动袭击,造成3人死亡。据黎巴嫩国家通讯社报道,黎卫生部8日晚通报称,以色列无人机当天对的黎波里一车辆发动袭击,造成3人死 ...[详细]
-
中新网北京7月8日电 2025年中国篮球名人堂举荐活动已经启幕。日前进行的2025年中国篮球名人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2025年中国篮球名人堂举荐计划》,确定本届入堂规模为9位个人和1个集 ...[详细]
-
防台风“丹娜丝” 多部门多举措协同配合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群众安全
央视网消息:为应对台风“丹娜丝”,浙江沿海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来看总台记者发回的报道。在浙江台州玉环市最南端的东沙渔村,这里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村庄直面东海。受台风影响 台州玉环海面掀起大浪受今年第4 ...[详细]
-
中新网广州7月8日电 (记者 许青青)据华南师范大学8日消息,由华南师范大学牵头,广东、山东、河南等省联合发起的“跨粤山河·名师联盟”(下称“名师联盟”)7日成立,来自教育部“双名计划”、山东省齐鲁教 ...[详细]